中国加入打击非法捕捞的条约,海洋治理迎来重要里程碑
通过签署《港口国措施协定》,中国表明了加强渔业管理的意愿

全球打击非法、未报告和无管制 (IUU) 捕捞活动取得重大进展,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渔船队的中国今日加入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条约,该条约旨在确保全球港口仅允许合法捕捞渔获流通。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AO) 的《港口国措施协定》(又称 PSMA)于 2016 年生效,是专门针对非法、未报告和无管制捕捞活动的唯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该协定旨在通过要求各国港口当局实施更严格管控,阻止非法渔获物靠港卸货并流入国际市场。中国这项酝酿已久的入约行动表明,作为全球渔业重要利益攸关方,该国已准备好为遏制非法、未报告和无管制捕捞活动承担更大责任。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AO) 的数据,非法、未报告和无管制捕捞活动每年导致价值高达 230 亿美元的海产品流入市场,相当于每 5 条野生捕捞鱼类中就有 1 条来自非法作业。这种活动不仅损害了守法捕鱼船队的利益,更窃取了世界各地沿海社区的粮食和经济收入,许多社区本就依赖可持续渔业资源维系生计。非法、未报告和无管制捕捞活动还将船员置于危险境地,并会破坏海洋环境,因为非法捕捞者往往漠视劳动标准、生态保护等相关法规。
皮尤委托进行的研究已认定,根据渔船和运输船的到访总量,中国拥有世界上十大最繁忙的港口。同一研究还将中国列为亚洲有效打击非法、未报告和无管制捕捞活动能力风险最高的国家之一,主要原因是治理水平不足。
虽然《港口国措施协定》主要针对进入他国港口的外国籍渔船,但条约还包含一项关键要求:缔约国须对涉嫌违规的本国渔船开展调查,一经查实即予惩处。截至目前,多数国家的执法重点仍集中于外国船只,这导致许多远洋渔船为规避《港口国措施协定》在外国港口触发的检查而选择返航本国港口。中国作为全球远洋和近海渔船规模最大的国家,始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推动《港口国措施协定》落实,有望扭转这一局面。
在中国,超过 99% 的港口停靠为国内船只,其中包括大量返港卸货的远洋渔船。若中国能对国内外船只实施同等监管,鉴于其庞大的港口吞吐量,此举将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还可以采取更多措施,加强对其渔业的监督。中国可与各缔约国共同采用和利用全球信息交换系统,该系统允许 PSMA 成员国共享港口检查报告等实时数据,为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中国政府应着力加强渔业、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间的协同监管机制。作为加入 PSMA 的配套工作,中国政府已启动相关机制建设——从指定外国渔船准入港口,到完善港口监管能力(包括船舶检查等措施),均需贯穿落实全流程协同机制。中国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流程和系统,共享信息和资源,确保 PSMA 的强有力实施。
中国加入 PSMA 是国际渔业治理取得的一项可喜进展。全球鱼类资源持续衰退,只有通过改进渔业管理(包括发现和打击非法、未报告和无管制捕捞活动),才能扭转这一趋势。凭借其规模庞大的捕鱼船队和高度繁忙的港口体系,中国可在打击非法、未报告和无管制捕捞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进而推动全球港口管控体系的加强。
Elaine Young 任职于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的国际渔业项目。